張廖氏的發源始於福建詔安縣官陂,根據張廖家的族譜記載,元順帝(公元1341~1364年)時,白蓮教猖亂,官陂始祖張愿仔(字再輝),為張天正之第三子,避居官陂以教書為業。遇恩公廖化(又稱廖三九郎),唯單生一女名大娘,品行端正,事親至孝。廖化見張愿仔忠厚風雅,贅為東床(張愿仔入贅時兼養子,改名為廖元子)。廖化視張愿仔為親生,把所有產業交於他處理,廖公仍恐百歲后忘廖還張,故向愿仔公立答曰:「得我業而承我廖者昌,得我業而忘我者不昌曰」,愿仔公亦譽曰:「生當姓廖,死必歸張」。
明洪武八年(西元1375年),廖元子四十八歲,獨子廖友來出生,友來未冠之時,廖族有親眷犯國法而逃獄,以舊社會律法的規定,往往株連九族,因此連累廖氏全族,此時廖元子就以廖氏身分與官方申辯,因此使官司拖累多年,不料官訟多年於明洪武二十五年(西元1392年)官事清白結案,廖元子年事以高,在返家途中患病垂危,臨終囑咐廖友來。
「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,欲捨命圖報,未能如願,汝當代父報答,子孫生當姓廖,以光母族,死當姓張,以存子姓,生死不忘,張廖兩全。」汝父原住清河云霄和尚塘,姓張也,因來平寨入贅廖家,原籍有祖業,汝以后應回祭掃宗祠,為人子當思孝道,廖家公媽更不可忘,生事死葬時,應如汝父在生一樣。」
故此代代相承,于戶籍書廖,神主則書張,因稱死張活廖者,緣故此之由也。廖友來謹承父志,以張承廖,並立誓凡我子孫,生則姓廖,歿後書張,不違祖命,以報廖分之德。張元子死後,廖友來奉父神主往廖姓祖祠,廖族善意奉還,廖友來轉奉神主往雲霄西林張姓祖祠,並將張元子遺囑告知親族.張族嘉勉曰「生廖死張,是一嗣雙祧,宜自立一族以光張廖門楣」,賜祠堂堂號「崇遠堂」。後用藍轎八台鼓樂送張元子神主牌回官陂,廖友來並將官陂故居中廳改為祖祠為父祖立祠,奉父為「張廖」始祖,自己改名「張廖友來」,自立一族「張廖氏」。
廖朝孔,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的客家人,為張廖家族十二世祖,清康熙40年﹝西元1701年﹞帶領著弟弟廖朝問、廖朝路及堂弟廖朝近、廖朝聽等5人,來到台灣雲林,落腳二崙一帶開墾,水利專才,使西螺水田開闢成良田,並引進風水數術之學,後受到張達京重視到台中西屯開墾。
留言列表